Copyright © 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3017440号-2
杨通荣(四川罗江)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1069年,王安石主持变法。同年春节,他见到家家户户忙着过春节,一派新景象,于是就写下《元日》这首诗词。全诗通过对“新年新气象”的描写,表达出了王安石对变法的信心,对国家未来的展望。
何谓年,在古老的传说里,年是一种凶猛的食人兽,每逢岁末而出,民众必举火鸣金大肆驱赶。岁岁如此,久远成俗。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首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2024年12月4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具体体现在传统习俗之中:
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 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拜年:现代社会早些年盛行的贺年卡在古代已经实行。早在宋代,皇亲贵族士大夫的家族与亲族之间已使用专门拜年的贺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贴”。它是把梅花笺纸裁成约二寸宽、三寸长的卡片,上面写上自己的姓名、地址。各家门上粘一红纸袋,称为“门簿”,其上写着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贴)。拜者投名刺(名贴)于门簿,即表示拜年,其意义与现代贺年卡一样。
贴春联: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是有史为证的。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窗花与“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 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 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贴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到目前,年画四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四川绵竹,形成了年画的四大流派,各具特色。
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为了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燃爆竹: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首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但随着环保和安全的要求,节日期间禁放烟花爆竹也立了法。比如今年春节期间四川资中县一小孩将点燃的烟花投入化粪池引起的爆炸案教训深刻。
办年货:家庭过年前要购买大量的“年货”,如春联,福字,新衣服,过年期间的食品。办年货是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与过去相比,办年货的方式变得更加现代,不拘泥于传统。山西地方有个特别的年货:刷子和筷子每年必买,谐音‘快发’之意。
春节传统习俗也以童谣为证: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年初一,贺新岁,
家家户户喜庆庆。
年初二,回娘家,
团聚欢乐乐哈哈。
年初三,赤口日,
避免口舌和争执。
年初四,接财神,
财源滚滚来入门。
年初五,破五节,
驱除邪运迎大吉。
年初六,送穷走,
一切不顺抛脑后。
年初七,人胜节,庆祝丁兴家和谐。
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随着民族的伟大复兴,要进一步挖掘春节文化的内涵,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作为春节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以文明视野去拓展和研究春节文化,让中国春节文化的多样性,包括饮食文化、表演艺术、祭祀礼仪、民风民俗等都得到重视,使春节文化在坚持美美与共中弘扬光大。中国春节文化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她传递出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生活观、审美观,最鲜明地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特别是在申遗成功的新起点上,表明了中国春节文化习俗对家庭的重视、对历史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对未来生活的期待,体现了春节的社会伦理、历史伦理与自然伦理价值。更是中华民族精神遗产和传统文化软实力的最佳体现,是中国文化自信的有力彰显,有利于增进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提供持续不竭的动力。同时,也表明了中国春节将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参与其中,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力促进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出更多中国文化力量。乙巳蛇年初春·於罗江
欢迎访问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