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3017440号-2
(部分学员与杨燕副研究员、知名学者陶小平合影)
2025年8月22—24日,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为核心内容,旨在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筠连县2025年民族文化传习培训班,在筠连县城蜀亨酒店7楼会议室举行,该班由中共筠连县委统战部、县民族宗教事务局(民宗局)、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文广旅游局)主办、筠连县苗学会、筠连县文化馆承办,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人、部分大学生、中学生、小学毕业生共计74人参加。原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县民宗局原局长、县苗学会副会长韩亮担任班主任,县苗学会会长、原县政协副主席韩世全,县苗学会副会长、秘书长艾勇等担任培训主持。筠连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副局长毛俊、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副局长罗安世参加了开班仪式和结业典礼,对传习培训提出了要求。
筠连县政协提案委副主任、原县委党校副校长熊学江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让所有参训者再次了解了党和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在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推进国家统一”、“促进共同发展”,实现“15个强国”“5个中国”“1个一流”奋斗目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我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功能,不仅是对我国非遗文化的有效保护和传承,更是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呼应。
杨燕副研究员是此次特邀的两名县外专家之一,她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评审专家、四川艺术职业学院科研处处长、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原副主任、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侧重“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探索”两个方面,强调了非遗需要“明确两个主体”,介绍了“非遗保护的八大原则”和“非遗+文旅融合”内容,提出了非遗“十五五”重点方向。筠连县的“苗族刺绣”、“苗族大唢呐”、“筠连山歌”、“筠连水粉制作技艺”四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省级代表性项目,非常有特点, 她建议筠连县应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依托文旅部门、科研院校、非遗传承人(或团体)共同做大做强,促进县域经济大发展。包括筠连县在内、宜泸两市联合申报的省级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打破了行政区划限制,可以实现资源共享,筠连县还可再积极主动融入。
筠连县苗学会名誉会长、创会会长艾卫民的《聚集非遗 · 认识非遗学 · 当好传承人》,不仅普及了“非遗”“非遗学”“传承人”概念,还用大量照片佐证并宣传了他亲自参与的筠连县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与传承情况。筠连县全县县级及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共72项,其中苗族项目39项中省级2项(传统美术《苗族刺绣》、传统音乐《苗族大唢呐》),市级1项(民俗《筠连苗族花山节》);县级及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30人,其中苗族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3人(杨代蓉“苗族刺绣”、张春泽“苗族刺绣”、刘光本“苗族大唢呐”)、市级3人(韩德虎“苗族大唢呐”、艾卫民“筠连苗族花山节”、王友林“筠连苗族花山节”)。为什么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他认为主要是:1.守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2.维系群体的身份认同与文化根脉;3.传承历史智慧,为当代提供借鉴;4.促进社会和谐与文化创新;5.应对全球化冲击下的文化存续危机。
筠连县苗学会监事长、县作家协会副主席任永生的《筠连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千年的文化基因与当代传承体系》,除“绪论:文化星河中的活态基因”、“结语:挑战与新生下的当代传承”外,他根据自己收集、整理、总编的《钩沉余墨》为蓝本,重点将全县39项苗族非遗项目梳理成7个方面,依次是“服饰遗韵:穿戴在身上的迁徙史诗”、“风俗记忆:镌刻在生活中的文化印记”、“肢体叙事:舞动千年的生命图谱”、“仪式盛典:延续传统的文化纽带”、“认知体系:智慧凝结的文化基因”、“宗教信仰:仪式化的精神寄托”及“增加减少:特殊形态的战略密码”,被参加传习培训的筠连县苗学会创会秘书长、西南民族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导师王成教授誉为《钩沉余墨》的升华版。
宜宾是川南苗族主要聚居地,全市目前共有苗族非遗项目130项:兴文46项、珙县45项、筠连39项。筠连县还有差距。
筠连县文化馆非遗部部长赵雨曦的《筠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定义、“非遗”申报流程、筠连县“非遗”名录、保护与传承好筠连县“非遗”途径 。她希望大家积极参与全县“非遗”保护与传承,申报或推荐他人积极申报县级、市级、省级甚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全县县级及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72项,除了苗族项目外都是汉族项目,省级4项中汉族2项(传统音乐《筠连山歌》、传统技艺《筠连水粉制作技艺》),市级5项中汉族4项(传统音乐《宜宾民歌槐花几时开》、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高台杆杆狮子》、传统音乐《南广河船工号子》、传统技艺《筠连红茶制作技艺》);县级及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30人,省级3人都是苗族、市级7人中汉族4人(魏兴武“筠连水粉制作技艺“、刘一平“筠连红茶制作技艺”、李成全“高台杆杆狮子”、黄勇“筠连红茶制作技艺”)。今年还将开展彝族、回族等民族非遗项目挖掘,为筠连县“非遗”与文旅融合增添新的内容。
陶小平是此次特邀的两名县外专家之一,他是苗语西部方言民族学知名学者、珙县苗族文化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苗族语言文学研究与应用推广,主编或参编《珙县苗族志》、《四川苗族古歌》、《四川苗歌文化》、《四川苗族志》、《苗族古歌·卷五》等著作。他的《为什么我们要把苗语讲?——谈谈苗族语言文化》,介绍了川南地区尤其是宜(宾)泸(州)五县苗族地区苗语基本特点以及川黔滇方言苗文推广情况, 并结合自己主编的《四川苗文自学必读》讲义详细介绍了宜(宾)泸(州)五县苗族地区苗语的声母、韵母、声调以及苗文的拼写拼读。
筠连县苗学会名誉会长王友林(中学一级教师)是筠连县苗族语言文学专家,师承陶小平。他和“苗族蜡染”县级代表性传承人熊洪秀,专门为此次传习培训收集整理汇编了30首苗族、彝族敬酒歌,采用汉字译音方式备注苗文,让参训学员能够直接识读。除了教会“奔向和谐明天(筠连县苗学会会歌)”和“我们的名字叫苗族”外,还让大家学会了5首苗族敬酒歌、1首彝族敬酒歌。
此外,本次培训还特邀了筠连县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会长、筠连县筠爱青年应急救援队队长文韬介绍了应急与应急救援知识,强调了大家在传承“非遗”项目应该注意的诸多事项。
(出席结业典礼的部门领导)
如何进一步落实此次传习培训的目的,筠连县苗学会会长、原县政协副主席韩世全在结业典礼上做了要求,希望参训人员、全体县级项目传承人,即日起注重做好“四要”工作:一要助推动全县民族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积极培育新的民族经济增长点,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探索新领域、新路子。二要开动脑筋,多想办法,积极推进少数民族聚居地乡村振兴步伐,为少数民族聚居地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三要抓好民族文化传承,要将全县的省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好,要把大众婚礼文化、节庆文化、美食文化、服饰文化、歌舞文化、祭祀文化、手工艺发掘弘扬好,深入打造民族特色活动。四要助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团结意识,强化各族群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头排:我们学生是未来的传承人)
在参加传习培训的74名学员中,年龄最大的是芦笙演奏大师韩少三(苗族。1949年7月生,乐义乡黄金村人),年龄最小的是来自重庆九龙坡区的周作轩(苗族。2013年2月生,妈妈王燕,乐义乡黄金村人,爸爸重庆人)。学员,除以县级项目传承人为主外, 还有刚毕业的大学生(如在筠连县畜牧水产业发展服务中心见习的2025年7月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工程造价专业专科毕业生张鑫、阿坝职业学院畜牧兽医专业专科毕业生何苈肪),正在读书的大学生(如专门从成都赶回来参加培训的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大二学生王淑萍:苗族。2005年8月生,大雪山镇高峰村人),马上进入大学读书的高中毕业生(宜宾医药健康职业学院新生李文静)等。
(苗族刺绣 杨代蓉大师)
筠连县景阳初级中学退休教师、四川省省级项目“苗族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代蓉大师,自始至终参加了传习培训,不时解答前来咨询的大学生、中学生、县级项目传承人的疑惑问题,她鼓励大家活到老、学到老,说“非遗”也能其乐无穷,趁年轻多学、多用,不得吃亏。
(左一:钟元莉? 左三:韩少三)
来自镇舟镇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的畜牧兽医专业人员钟元莉,不仅是国家执业兽医师,也是县级项目“中兽医”代表性传承人。她第一次参加传习培训,倍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但将继续坚持学习,将自己的专业与民族“非遗”紧密结合起来,为县域经济大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刚到县畜牧水产业发展服务中心见习的张鑫,则说此次传习培训不仅仅是技术传习,更是一次文化自觉的唤醒。培训虽已结束,但“非遗”的种子已在心中生根发芽。他将认真见习、努力钻研,为全县畜牧水产业系统两个县级项目(中兽医、畜禽传统阉割术)保护与传承,做好力所能及的工作,让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现代社会中持续绽放光芒。
哪种粑粑面好吃?“高坪苗家发粑制作技艺”、“苗族木槽糍粑(民俗)”两个县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杨再贵,为此次民族文化传习培训班赞助苗家糯米粉80袋160斤,让大家感受了“非遗”民族美食的滋味与韵味。(王 成 张鑫/文 艾卫民/图)
欢迎访问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