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3017440号-2
本文作者贺仲华 (北京墨笺香文学社副社长)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这句流传千年的俗谚,道尽了行善者最深的无奈。八仙之一的吕洞宾,这位道教全真派祖师,本是心怀慈悲、普度众生的神仙代表。他点石成金济贫民,悬壶济世救苍生,却偏偏遭遇"狗咬"的尴尬。
这哪里只是神仙的遭遇?放眼人间,多少"吕洞宾"默默行善却反遭误解,多少善举如明珠投暗,反被犬吠所扰。
历史长河中,"狗"这类人物有着鲜明的群体画像。他们或目光短浅如井底之蛙,将善行视为别有用心;或心胸狭隘似针尖麦芒,以怨报德成为习惯;更甚者如寓言中咬伤救命恩人的毒蛇,恩将仇报已成天性。明朝清官海瑞推行"一条鞭法"减轻民负,反被既得利益者诬为"沽名钓誉";北宋王安石变法图强,却被保守派攻击为"变乱祖制"。这些"狗"之咬人,实则是因善行触动了他们狭隘的利益格局,照见了他们精神的侏儒状态。
为何吕洞宾们常陷此困境?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白昼提灯"寻人",照见的正是人性深处的幽暗。行善者如明镜,不自觉映照出他人的不足,这"镜像痛苦"使受助者本能抗拒。心理学上的"受助者尴尬"现象表明,接受帮助会触发自尊心受损的不适感。而社会学的"平庸之恶"理论更揭示,当善行超出群体认知水平时,往往会遭遇集体无意识的抵制。如同苏格拉底饮鸩雅典,耶稣被钉十字架,布鲁诺焚身鲜花广场——真理的光芒最初总是刺痛习惯黑暗的眼睛。
但真正的吕洞宾从不会因犬吠而止步。东晋高僧法显六十五岁西行取经,历经"沙河阻鬼"仍不改其志;唐代鉴真六次东渡,双目失明仍将佛法传至东瀛。他们深谙"上善若水"的智慧——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种善行不带有道德优越感,如春风化雨般润物无声。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言"爱的斗争"正是此理:真正的善行既要坚持真理,又要包容异己,在钢与柔之间找到精妙的平衡。
要成为不被狗咬的现代吕洞宾,需掌握三重境界:其一如战国鲁仲连"义不帝秦",善行要有原则底线,不沦为滥好人;其二似北宋范仲淹"先忧后乐",行善需智慧方法,避免"好心办坏事";其三若明代王阳明"知行合一",善心要辅以沟通艺术,让受助者保持尊严。当代"微公益"创始人梁树新就深谙此道,他的"免费午餐"计划让捐助者与受助者成为平等伙伴,消解了传统慈善的俯视感。
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处俯瞰,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狗咬"现象。但正如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写道:"善行是唯一永远不会失败的投资。"吕洞宾们的真正回报,不在当下掌声,而在历史的天平。当敦煌藏经洞的王道士为几两银子出卖文物时,他永远不会想到,那些他眼中的"怪力乱神",终将成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善行如同种子,可能被飞鸟啄食,被路人践踏,但只要落在适宜的土壤,终将长成庇荫后人的参天大树。
在这个亟需善行的时代,愿我们既能做坚持本心的吕洞宾,又能成为识别真善的"识货人"。记住:被狗咬不可怕,可怕的是因此失去行善的勇气。正如尼采所言:"凡杀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强大。"当善意与智慧并重,慈悲与坚韧同行,新时代的吕洞宾终将赢得——不仅是狗的停止狂吠,更是它们摇尾相随的真诚敬意。
欢迎访问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