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眉山市青神县高台镇玉蟾寺村发展集体经济之路

来源:    综合作者:     2025-04-14 10:06:59    浏览量:

       2025年4月11日,眉山市东坡诗词学会,在会长吕良发同志的带领下,学会五十余名诗人,来到青神县高台镇玉蟾寺村开展采风活动。

      在采风活动中,青神县高台镇党委委员、人大副主席张静,玉蟾寺村党支部书记任福华二位同志介绍了情况。

有诗赞云:

七律·咏玉蟾寺村新貌

古寺残钟忆盛年,荒村蝶变谱新篇。

曾悲瓦砾湮香火,今喜楼台生紫烟。

双库抱山滋沃土,群狮醒梦守桑田。

穷根斩断康庄路,千亩茶园耀蜀天。


       玉蟾寺村由玉蟾寺而得名,玉蟾寺位于眉山市青神县高台镇。

       玉蟾寺创修于明弘治十五年(1502),清雍正二年(1724)重修。“文革”期间,其庙宇、文物、丛林均遭严重破坏。

       历史上的玉蟾寺,香火兴旺,规模宏大,方圆十里,整个建筑巧借山势,参差错落,皆为斗拱交错,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甚为壮观。整个寺庙“大和尚万万五,小和尚不用数”,“鸣钟晓吃饭,骑马关山门”。玉蟾寺庙宇殿堂有48座,拥抱的石狮子有618个。

       历史的滚滚洪流势不可挡,在乡村振兴的号角声中,如今的玉蟾寺村在村党支部书记任福华同志的领导下,全村旧貌换新颜。

      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889户2310人,全村为深山丘陵,有复兴和青龙两大水库环绕全村。2020年建制调整将原来的黄莺岭村和玉蟾村6、7、8组合并,更名玉蟾寺村。近年来,高台镇玉蟾寺村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增强村党组织服务能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实现了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民致富增收,蹚出一条摆脱贫困的致富路。

       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2024年突破100万元。

      玉蟾寺村先后荣获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优秀村,市级脱贫攻坚工作优秀村,县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玉蟾寺村养殖专业合作社获评四川省农民合作社省级示范合作社。


        一、玉蟾寺村发展集体经济的主要做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构建产权明晰、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

       玉蟾寺村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深挖发展潜力,做强特色产业,以改革创新为契机,以“两大产业”为引领,以“共建共享”为重心,不断推动村集体“自我造血”,跑出集体经济发展的“加速度”。

       (一)、以改革创新为契机,构筑产业发展新版图。

       一是依托“两项改革”,优化空间布局。完成村组建制调整,实现辖区规模调大、布局调优、实力调强、服务调好的空间布局。调整后,全村幅员面积达到9.48平方公里,以种植树木、竹木和水果茶叶为主导产业,森林覆盖率达80%,现有耕地面积约2000亩,山林面积约9000亩,其中柑橘2000亩,竹木2000亩、茶叶500亩。

       二是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科学规划布局。落实村集体清产核资,厘清集体“三资”底数,对闲置的土地、厂房、设备等进行登记造册。发挥村集体引领作用,整合荒山、林地等土地资源,统一流转土地近千亩,逐步确立“集中连片、规模种植、绿色生态”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成立集体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细分职责、统筹产业发展。工作小组立足资源禀赋、释放叠加政策效应,通过外出走访调研、召开坝坝会、成员代表会等形式,加强同镇县业务部门、行业专家、老板、农民群众的交流沟通,进一步集思广益,制定详细的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竹+茶”的双产业发展模式。

      (二)、以“两大产业”为引领,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

      一是聚焦山林优势,发展竹木产业。链接周边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神竹编、四川环龙新材料公司产业资源,建立内外合作发展机制。建立原材料竹产业基地500余亩,引进新品种“斑布一号”栽竹1000余亩,一方面解决企业原材料紧张发展桎梏,另一方面提升本村竹产业发展质效。2024年共计销往仁寿、雅安、广西等地竹木、竹苗产值达50余万元,利润达25万元。二是聚焦地形优势,发展白茶产业。凭借深丘地形、适宜酸碱度和良好排水性的土壤等自然优势,组织队伍实地做好茶市场背调分析,确立种植白茶的发展方向。整合第一书记、驻村、挂村干部等人才力量优势;中、省扶持资金和各级产业发展资金共计128万元,2021年开山种植白茶100亩,2022年、2023年种植白茶160亩,并套种油茶1.82万株,建成260亩茶产业基地。下一步,村集体将依托2025年度第二批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项目,计划投资约90万元建设玉蟾寺村茶叶加工厂,承接全镇范围内和周边乡镇的茶叶加工业务,预计建成后每年丰产期可将2万余斤鲜叶加工为干叶,经济利润达25万元。

     (三)、以“共建共享”为重心,探索区域发展新路径。发挥村集体“统”的功能优势,建立内部融合发展机制,探索形成“村集体+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

       是发展“集体+合作社”模式。充分发挥合作社的社会化服务功能,为双产业提供经营管理、统购统销、机器设备、劳务服务等支撑。依托产权制度改革,明确产权关系、收益分配机制,村集体入股合作社获取分红,目前入股合作社10万元,每年保底分红1.2万元,实现集体经济增收。

      二是推广“集体+农户”模式。以“以工代赈”的方式鼓励村民以劳动力入股,带动村民加入集体产业的经营和管理,每年通过分红提高村民劳动收入,调动农户参与乡村产业发展的积极性。2020年来,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参与了茶山建设项目、分散供水建设项目、老年食堂建设项目等,累计带动村民就业1.1万余人次,发放工资110余万元。

      三是探索“集体+公司”模式。2023年,玉蟾寺村依托集体经济成立青神县三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承接村级及周边可实施的小型项目为主,将工程技术含量不高、安全风险低、镇村两级具备施工资质的建设内容,按照村集体主导、集体经济公司施工、监事会监督的形式来获得公司盈利,不断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公司成立以来,已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达37万元。



       二、玉蟾寺村发展集体经济初见成效

       (一)、集体经济从“贫困生”到“优等生”。玉蟾寺村立足实际,科学产业布局、强化要素保障、坚持利益共享,探索出一条从零到有、从有到优的规模化特色双产业发展模式。通过4年的发展,集体经济突破百万大关,带领农户致富增收,2024年村民可支配收入达2.4万元,彻底改变贫困村身份。

       (二)、致富路径从“同质化”到“个性化”。结合自身区位特点与周边企业资源形成有效的互动融通,避免产业发展重复建设,提升市场竞争综合实力。遵循绿色发展理念,发展“竹+茶”生态产业,为村庄增色,描绘美丽乡村建设新画卷。

      (三)、民心民意从“一盘沙”到“一盘棋”。通过产业振兴,为农民就近务工增收搭建平台,让村庄留的下人,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破解基层治理无人参与困局。村民有收入,生活有盼头,家庭、邻里关系更加融洽,矛盾纠纷减少、社会稳定和谐,助力构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三、玉蟾寺村今后发展的思路

       (一)、聚焦发展重点,拓宽延伸产业链。一是建好茶叶加工厂。通过拓宽加工厂茶叶来源、标准化工艺流程、做好质量控制等,借助品牌效应、网红打造、直播带货等新模式,保障加工厂稳定运营。二是探索农旅文融合发展。着眼种植、采摘、制作、认养的茶基地发展,充分融入玉蟾寺庙等文旅游资源,打造休闲运动、农业观光、体验采摘等主题的农文旅新空间。

      (二)、强化多元参与,创新发展模式。围绕产业发展提档升级,在具有共同产业类型的多个村(社区)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联合体试点,整合服务资源,提高服务设施和专业化服务组织的效率,建立特色产业园区,实现共赢发展目标。

       (三)、注重多措并举,提高抗风险能力。

       一是要通过强化民主监督,健全监管体系,用好监管平台等措施,健全集体经济发展监管制度,完善风险防范机制。

       二是要提升村集体人才队伍的市场意识,有效应对化解市场竞争、价格波动等风险,实现农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

        立足资源禀赋探索“竹+茶”产业发展模式,蹚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贺仲华/报道)


  • 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LOGO

    欢迎访问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